【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7 · 通川区碑庙镇:“三链融合”激活非遗动能 党建引领擘画集体经济共富图景
筑牢“组织链”党建领航把舵定向

“碑庙米豆腐”新厂房落成
做强“产业链”非遗赋能价值跃升
一是技艺革新提产能。投入中省扶持资金150万元,建成600平方米现代化非遗工坊,配套冷链保鲜系统,在保留传统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实现日产3000斤的标准化生产,既保留“老味道”的文化根脉,又破解“新产能”的发展瓶颈,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有机融合。二是渠道融合拓市场。构建“线下订单保底+电商直播增量+展会直销破圈”的立体销售网络,筑牢市场根基,借力秦巴商品交易会、四川非遗年货节等平台,创下单日销售2800斤的佳绩,让“碑庙米豆腐”从深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三是品牌赋能带全域。以米豆腐非遗IP为纽带,联动发展大营村稻田鱼、千口村白茶等特色产业,串联“孝善文化节”“农耕体验”等文旅活动,形成“一核带动、多元协同”的产业格局。推动“碑庙米豆腐”成功入选成都大运会食品供应名录,亮相四川卫视《金字招牌》栏目,短视频传播量超10万次,实现从“深山土产”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开展展销活动推广“碑庙米豆腐”
深耕“文化链”乡风文明润泽民生
一是文旅融合焕活力。连续举办“非遗孝善文化节”,推出“全米豆腐宴”“古法制作体验”等特色项目,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形成“节庆引流、文化变现”的良性循环,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薪火相传育新人。创新“画载非遗”“戏叙情感”等文化传播形式,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三是共富机制惠民生。创建“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开设生产、包装等30余个岗位,让留守妇女变身“非遗匠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超万元;建立非遗传习基地,开展技能培训160人次,让“土手艺”成为“金饭碗”,推动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文章来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