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 + 研学” 6种发展模式

“蔬菜 + 研学” 发展模式是将蔬菜种植与农业研学相结合,以蔬菜产业为基础,通过开发相关研学课程和体验项目,让参与者了解蔬菜知识、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一种创新型发展模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6种形式:
1科技体验型
以现代蔬菜种植科技为核心,打造研学场所。例如潍坊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打造的蔬香里研学馆。馆内设有基因实验室、模拟温室等场景,设置四大主题实验室,学生可在此用乐高搭建无土栽培架、调配营养液等,感受从传统 “草秸覆菜” 到智能大棚的技术跃迁。通过这种模式,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2农事体验型
依托蔬菜种植基地,让参与者亲身参与蔬菜种植、管理和采摘等农事活动。如江西九江塔水桥村集中流转 120 多亩土地建设研学基地,根据季节安排开垦、插秧、种菜、采摘等体验活动。还设置了共享菜园,客户可认领菜园,由村里提供相关服务,收获的农产品归消费者所有,让人们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3文化传承型
挖掘当地与蔬菜相关的历史文化、非遗技艺等,融入研学课程。如唐昌镇锦宁村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唐元韭黄种植基地,开展 “探秘小韭苗” 主题研学活动。孩子们在 “小韭苗” 博物园通过实物标本、图片影像与老农口述,了解韭黄从选种育苗到 “软白化” 工艺的 300 年技艺流变,还能体验韭黄收割、制作韭黄饺子等,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4综合发展型
将蔬菜生产、科技展示、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研学基地。如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乡建博览园的生态蔬菜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建设了高标准江南型日光棚和智能玻璃温室,实现 “鱼菜共生” 等先进种植模式。同时配套建设农文旅景观、集散广场、家庭菜园、星空营地等休闲设施,游客可参观学习无土栽培技术、参与蔬菜采摘,还能体验农耕文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5科普教育型
以传播蔬菜科学知识为重点,构建系统的科普课程体系。像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蔬菜科普研学基地,专门设置了蔬菜科普展厅,通过图文展板、互动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详细介绍蔬菜的植物学分类、光合作用原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基地还会定期开展科普讲座,邀请农业专家为学生讲解蔬菜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比如不同蔬菜所含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等。此外,还设计了 “蔬菜侦探” 等趣味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检测等手段,辨别蔬菜的新鲜度、判断蔬菜的生长环境,在游戏中加深对蔬菜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创意实践型
鼓励参与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蔬菜与艺术、手工等相结合。例如云南昆明的一家蔬菜研学农场,开设了蔬菜创意工坊,学生可以用胡萝卜、土豆等雕刻成各种造型,用蔬菜的花叶制作押花书签、装饰画。农场还会组织 “蔬菜时装秀” 活动,让学生利用蔬菜的叶片、果实等材料设计制作 “服装” 并进行展示。同时,开展蔬菜美食创意制作,指导学生用不同蔬菜搭配制作沙拉、披萨、果蔬汁等,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让参与者感受到蔬菜除了食用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蔬菜 + 研学” 发展模式凭借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产业潜力,为农业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有效范本。它不仅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文化的认同。然而,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需注意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专业研学导师的培养以及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以确保研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人们对体验式教育需求的增长,“蔬菜 + 研学” 模式有望进一步拓展边界,融合更多创新元素,成为激活乡村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力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教育效益的多方共赢。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