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四川省宣汉县传统音乐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四川省宣汉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田间劳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边打锣鼓边演唱的民间音乐形式。土家人称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这两项农事活动均在盛夏时节进行。为解除疲劳、振作精神,土家人在劳作时以锣鼓助兴,故名“薅草锣鼓”。薅草锣鼓现主要流传在四川宣汉县的55个乡镇及周边的万源、开江、重庆开县等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巴人由渔猎生产向农耕文明过渡时期。

2008年6月7日,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宣汉县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在这里,薅草锣鼓又叫“贺阳春”,是开春以后在田间地头表演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一群人在田地里锄草唱和,二人在地头敲锣打鼓领唱,歌词多是口头即兴创作,风趣而幽默,充满了生活气息,所以这种表演又被称为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薅草锣鼓是几千年来川东土家族的口头历史,是土家族的生活写照,语言生动传神,唱腔高亢流畅,穿透力强,风格豪放粗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薅草锣鼓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来演变成为劳动山歌。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以来,宣汉县文化馆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和完善对薅草锣鼓的保护:
一是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对现有薅草锣鼓唱词曲谱进行收集整理并出版了相关音乐读本,对薅草锣鼓录音录像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拍摄微电影《薅草锣鼓情》,设立了6个传习所培养传承人队伍。
二是开展传承保护实践活动,连续举办了十四届赛歌会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薅草锣鼓传承保护研讨会。“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第十四届赛歌会暨川渝非遗交流展演活动日前在四川省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中沙坝广场举行。活动不仅是一场赛歌盛会,更是川渝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众多非遗专家、学者及民间艺人的积极参与。
赛歌会上,重庆市开州区、城口县和四川省达州各县(市、区)以及宣汉县各土家族乡镇代表队同台展演。各代表队以薅草锣鼓为媒介,通过激越的鼓点和深情的演唱,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生活幸福的美好向往,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活动期间,川渝两地专家参观了“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第1至13届图片展,还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深度交流。赛歌会的举办,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保护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对其传习所及传承人制定管理制度并不定期验收传承培训效果,利用融媒体、公众号等官媒进行宣传。宣汉县文化馆作为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保护单位,今后将与传承人一起持续保护、发展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