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旅+社区”三位一体:乡村资源盘活的新范式与实践路径
作者:日期:2025-08-01点击:
一、模式内涵:“农业+文旅+社区”的底层逻辑与价值
1.三大要素的定义与协同关系
“农业+文旅+社区”模式中,农业具备生产与生态功能,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场域,还承载着维护乡村生态平衡的重任。文旅则发挥体验与传播功能,为游客提供乡村特色体验,并传播乡村文化。社区具有参与和共享功能,让村民参与到乡村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三者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农业为文旅和社区提供基础资源,文旅为农业和社区带来流量与关注度,社区则为农业和文旅提供人力支持与发展动力。这种协同效应远超传统单一农业或文旅模式。传统单一农业模式仅注重生产,忽视了生态和体验价值;传统单一文旅模式缺乏农业的支撑,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农业+文旅+社区”模式打破了这些局限,实现了“1+1+1>3”的效果。2.对乡村资源盘活的战略意义
“农业+文旅+社区”模式对乡村资源盘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能激活乡村闲置资源,如闲置的土地可用于农业生产或文旅项目开发,闲置农房可改造成民宿,文化遗产能通过文旅活动得到传承与传播。该模式促进了三产融合,农业生产、文旅体验与社区服务相互交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村民可参与到各个环节,获得相应收益。从政策背景来看,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该模式与之高度适配,符合政策导向,能在政策支持下更好地推动乡村资源盘活与乡村振兴。二、核心路径:资源盘活的三大融合维度
1.以农业为基:从“生产场域”到“体验载体”的转型
农业资源的多元开发是实现从“生产场域”到“体验载体”转型的关键。例如,发展稻田经济,不仅种植水稻,还可在稻田中养殖鱼虾蟹等,形成立体农业,同时开展稻田观光、捉鱼摸虾等体验活动;将果园转变为乐园,设置采摘、亲子互动等项目,吸引游客;引入科技农业,利用智能设备进行农业生产管理,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技术。通过“种植 + 加工 + 体验”的方式延伸产业链,如将农产品加工成特色食品、手工艺品,游客在体验种植和采摘后,还能参与加工过程,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传统农业附加值提升可通过有机农业、订单农业等路径实现。有机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品质高、安全健康,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订单农业则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对比项目 | 传统农业 | 融合后农业 |
生产 | 以单一农产品种植或养殖为主,注重产量 | 多元种植养殖结合,兼顾产量与品质,生产与加工、体验相结合 |
生态 |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不足 | 注重生态平衡,发展循环农业、立体农业,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
体验 | 基本无体验环节 | 提供丰富的体验活动,如采摘、加工、科普等 |
教育 | 缺乏教育功能 | 具有科普教育价值,让游客了解农业知识和技术 |
2.以文旅赋能:从“流量吸引”到“深度留客”的业态创新
文旅业态设计是实现从“流量吸引”到“深度留客”的关键。夜间经济可打造灯光秀、夜市等项目,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乡村夜晚体验;非遗手作让游客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研学活动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农业科普、传统文化等课程,增加游客的知识储备。通过场景化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例如,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住宿环境,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生活;设置主题活动,如乡村音乐节、丰收节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在营销与品牌打造方面,利用短视频传播乡村美景、特色活动和农产品,吸引更多潜在游客;塑造独特的乡村 IP,如以某个传说、人物或特色农产品为原型,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
3.以社区共建: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动力”的机制构建
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土地入股模式,村民将土地入股到农业或文旅项目中,享受分红收益。同时,村民可在项目中就业获得工资收入,闲置房屋出租还能获得租金收益,形成分红 + 就业 + 租金三重收益。村民参与模式:成立合作社,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农业生产、文旅服务等活动,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选拔乡村 CEO,负责乡村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带领村民共同发展。
社区文化认同与治理优化:邀请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利用他们的经验和资源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建立公共事务协商机制,让村民参与到乡村规划、项目建设等事务中,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社区文化认同和治理优化。
三、典型案例:全国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1.溧水石山下村:闲置资源盘活的“无想院子”模式
溧水石山下村通过“无想院子”模式成功盘活闲置资源。该村曾面临大量农房空置问题,空置率高达 50%。为解决这一问题,村里开展了大规模的闲置农房改造工程。通过合理规划和精心设计,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具有特色的民宿、餐厅和工作室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创业者。如今,该村农房空置率已降至 5%,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招商模式上,采用多元方式,引入投资人与国企合作,同时也鼓励村民自运营。这种多元招商模式充分发挥了各方优势,为村庄发展注入了资金和专业运营经验。村集体与村民从中获得了显著收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每年 260 万元。此外,村庄还注重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环境。
2.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驱动的全域振兴样本
浙江莫干山以民宿产业集群驱动全域振兴,形成了“民宿 + 农业 + 文创”的产业链。当地通过“点状供地”政策降低开发成本,吸引了 600 余家民宿入驻,打造出“洋家乐”品牌矩阵。2024 年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 8 万元。在生态循环方面,发展有机农业,推出“民宿 + 认养农业”模式。游客可线上认购茶园、果园,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深度体验,既满足了游客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赋能也是莫干山的一大特色,建设庾村 1932 文创园,引入 Discovery 探险公园,举办国际音乐节、山地越野赛等活动,年文旅综合收入突破 50 亿元。政策支持为莫干山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点状供地”政策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吸引了更多投资。
3.长沙高塘岭街道:“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实践
长沙高塘岭街道实施“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康社区定位为“文苑”,聚焦戏曲文化活化。这里是著名花鼓戏《洪兰桂打酒》故事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街道通过盘活新康老街闲置资产,改造供销社、复兴糟酒坊、升级蜡像馆、焕新新康戏园等举措,让传统戏曲文化焕发新活力。月圆村则深耕“农苑”,发展特色种植。利用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高品质的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两村功能定位明确,相互协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此外,街道通过路演机制选拔乡村 CEO,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为片区发展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长效运营:从“盘活”到“持续增值”的关键
1.破解同质化:打造“独门绝技”的精准定位
要实现乡村资源持续增值,需破解同质化竞争,进行精准定位。基于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定位是关键,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 IP,如有的乡村拥有秀丽的山水风光,有的则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充分挖掘这些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乡村品牌,避免陷入低端复制的困境。同时,开展市场调研与客群分析也不可或缺。如今,80 后、90 后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他们追求“轻旅行 + 深体验”,更注重旅行中的个性化和深度体验。乡村可根据这一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特色民宿、体验式农业活动等,以吸引目标客群,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平衡生态与发展:守住乡村可持续的底线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平衡生态与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守住乡村可持续发展底线的必然要求。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是基础,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化学投入,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此外,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康养经济,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康养度假基地,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养生休闲;探索碳汇交易,将乡村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这些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乡村的可持续繁荣。
3.强化运营能力:从“重投资”到“重运营”的转变
为实现乡村资源的持续增值,需强化运营能力,从“重投资”向“重运营”转变。采用轻资产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开展定制农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和生产;推行会员制,吸引消费者成为会员,提供专属的产品和服务。引入专业团队也必不可少,聘请运营公司负责乡村项目的整体运营和管理,同时加强村民培训,提高他们的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利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建设智慧农场,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搭建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乡村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文章来源:
上一篇:什么是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