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知识学习

全国首个“无人机4S店”、日均飞行超200架次...四川又“飞出”一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

低空新世界作者:日期:2025-06-25点击:
全国20个国家级试验基地之首拥有10大功能基地、19大测试场景涵盖测试测飞、反制验证、信息通信等
目前,该基地已有145家低空企业和科研单位入驻日均飞行超200架次拥有全国首个“无人机4S店”
应用场景已覆盖物流配送、应急救援、设备巡检、政务服务、警务服务等
这里就是四川,彭州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天空之眼”!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四川省彭州市低空经济‘起飞’:‘无人机+’,加出丰富应用场景”的文章再次引爆低空领域,让更多低空企业、研究机构、投资人和媒体看到了四川省除绵阳之外的“彭州”。数据显示,彭州市低空经济产值从2023年的1.6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75亿元。
据悉,彭州市无人机产业从解决“飞起来”入手,到现在逐步实现无人机“造出来”“用起来”,不断通过创新举措,拓展“无人机+”生态,正在推动低空经济向纵深发展。
四川彭州,凭借其前瞻性的空域改革和产业布局,在低空经济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全国瞩目的“样板”。


一、空域管理改革措施
简化审批流程。彭州率先将无人机飞行空域管理从“审批制”转为“报备制”,将飞行审批时限从7个工作日缩短至提前半小时报备。这一举措极大地简化了流程,使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开展飞行测试等活动,提升了空域使用效率5倍以上。
建设无人机测试基地。彭州市打造“天空之眼”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提供测试测飞、反制验证、信息通信等10大功能和19大测试场景。最新数据显示,“天空之眼”基地累计吸引145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入驻,场地、场景数量位居全国20个国家级试验基地之首。
释放空域资源。取得“川协6号”无人机专用空域,企业可在此模拟高原、峡谷、城市建筑群等复杂环境,完成全场景测试。空域管理实行报备制后,“天空之眼”基地日均飞行超200架次。
加强空域管理平台建设。建成低空空域管理平台,具备侦查、识别、反制功能,目标识别率达95%以上,为入驻企业提供了高效、安全的飞行保障。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质“硬设施”,建设无人机临时起降点、打造临时低空空域管理站、搭建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等,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二、改革成果与产业聚集效应
“天空之眼”基地吸引了145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入驻,建成了中国首个无人机“4S店”,提供销售、维修、保险等全链条服务,已吸引32家企业入驻,汇聚100余件先进装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集群。企业不仅可以采购全系列无人机和侦查反制产品,还能针对具体需求购买定制化解决方案,更能享受“即买即试”的一站式服务。
联合成立西部首只低空经济基金,规模达30亿元,推动小型涡扇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国产化,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提升了彭州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产业生态建设与应用场景拓展
应用场景拓展。以“无人机+”为引领,探索物流配送、应急救援、设备巡检、政务服务、警务服务等10余种特色应用场景,让无人机飞向森林草原防灭火、地质灾害防范、环境监测、电力巡检、农林植保、寄递物流、应急保障等低空经济运行领域,不断拓展低空经济的发展空间。
目前,彭州在山区布局了50个低空物流节点,借助无人机实现“主城区—中心镇—行政村”三级配送全覆盖。2024年1月至今,累计配送飞行超6000架次。
2024年4月30日,一架搭载着药品调配转运箱的无人机从彭州市人民医院城南院区平稳升空,飞往金彭西路院区,全程7公里的“生命通道”仅耗时6分钟。此外,在今年2月,桂花镇鹿坪社区发生山体滑坡,按照预设航线巡查的无人机第一时间发现险情,通过搭载的热成像仪与气体传感器,精准识别受灾人员位置。在地质灾害预警、森林防灭火等领域,这套“空天地一体化”应急体系使隐患发现的及时性提升了80%。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无人机临时起降点、临时低空空域管理站、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等,完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彭州市聚焦无人机“飞手培养难、人才缺口大”的行业短板,建成西南地区首批无人机驾校,开设专业训练、技能培训、科普教育等驾考科目,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共建实训平台,累计为全国输送3000余名专业人才。
写在最后,彭州低空空经济域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提升了空域使用效率,构建了完整的无人机产业生态。正如彭州市低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能做的事还很多,彭州将不断深耕‘无人机+’,拓展应用场景,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未来,随着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综合测试中心的建成和“无人机+”生态的持续拓展,彭州将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规模化、体系化发展,在无人机技术研发与无人机安全管控等方向持续发力,聚焦安全保障、运行调度、制造集成、中试验证等关键环节,强化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技术引领、平台支撑、安全可控”的现代低空产业体系。

文章来源:低空新世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