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生“金!“碳汇+森林康养+中草药”激活万亿林业新生态
林业那些事儿作者:日期:2025-06-25点击:
在克拉玛依市碳汇林基地,新采收的8000亩板蓝根铺满晾晒场,药香混合着泥土气息在空气中弥漫。新疆绿野尚品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忙碌地分装药材,这些扎根林间的“绿色财富”即将发往广州白云山和安徽亳州,最终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良药。新疆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板蓝根有效成分含量和内地省份相比高出约两倍,林下特殊的温湿度和肥沃土壤,赋予了药材更优质的特性。
克拉玛依的板蓝根基地只是全国林业立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林业发展迎来全新机遇,一种融合碳汇交易、森林康养与林下中草药种植的“三位一体”模式正悄然重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一、药材飘香,林下经济遍地生金林下经济的崛起绝非偶然。在长治市屯留区盘秀山的密林间,52万亩林地成为连翘、党参等道地药材的天然温床。当地药农穿梭林间,精心照料着这些“绿色不动产”,期盼金黄的连翘果实能带来丰收的喜悦。在长治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6.7万亩,26家加工企业将原料转化为党参口服液、酸枣仁浓缩液等高附加值产品。
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区则探索林药复合种植新模式。泰达绿化科技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已完成500亩天麻、天南星等林下药材示范种植,长势喜人。这些林药新模式最终将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
长治市的发展策略更显科学布局:平顺、壶关、襄垣三县专注林下种植;沁源、沁县、长子三县重点发展林禽、林畜、林蜂养殖;黎城、武乡等地则开发野生菌菜采集加工。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林下中药材4.5万亩,林下经济正向产业化、规模化加速迈进。
林下经济的蓬勃活力,正让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绿色银行”。
二、空气变现金,单株碳汇的创新实践贵州毕节市大方县的山路上云雾缭绕,村民老罗轻抚着杉树干上的白色编号牌,眼中满是欣慰:“管好这棵树,每棵树每年就有3元钱的单株碳汇,我家441棵树一年稳收1323元”。在贵州省的单株碳汇项目中,胸径5厘米的树木经科学测算,年碳汇量约10千克,按每株3元售给低碳践行企业。
这种创新模式将生态价值精准量化到每一棵树。截至2024年底,贵州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668个村12028户林农,开发林木479.8万余株,购碳资金总额突破1610万元。大方县单是此项目就为324户农户带来33万元年收益,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5.78%的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安徽则在省级层面构建碳汇交易体系。随着《安徽省碳普惠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即将出台,该省计划将19万亩林地纳入碳汇交易市场。在天津滨海新区,政府与排放权交易所合作制定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案,已开始将符合条件的造林面积纳入碳汇开发。
当每一片绿叶的呼吸都被赋予经济价值,护林增收的内生动力自然蓬勃生长。
三、康养兴起,森林释放疗愈新价值夏日的晋城陵川县棋子山森林康养基地,来自北京的退休教师林女士在林中瑜伽课后感慨:“在这片松林里深呼吸一次,胜过城市里十次理疗”。晋城市作为全国林业改革试点,正大力建设森林康养特色村和森林康养人家。计划到2025年打造一批标杆性康养项目,使林业产值翻一番。
天津市则瞄准“无形生态产品”开发。依据《绿色生态屏障区旅游专项规划》,当地计划开展森林康养主题景观利用活动,增加自然教育设施,形成“森林+康养+教育”的立体复合模式。在滨海新区官港森林公园等5个试点区域,“生态+文旅+体育”的融合探索已全面启动。
安徽池州市的“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竹林深处掩映着禅意十足的康养小屋。2024年安徽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在池州等5市县开展首批省级应用推广试点建设,同步完善道路、电力等配套设施。森林康养产业正成为安徽三个千亿级林业主导产业之一。
当城市人群在森林中寻求身心疗愈,生态资源的价值释放进入全新维度。
四、制度破冰,政策创新激活林业潜能林业新模式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坚实支撑。安徽在全国率先建立林地占补平衡制度,建成补充林地储备库2.8万公顷,结余指标1.7万公顷。通过《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等政策设计,建立指标交易、信用额度等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晋城市的改革更为系统深入:
林权改革: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
林票制度:开发数据交易平台,以林票作为碳汇交易和易地造林凭证
林地流转:遂川县森林生态运营中心整合碎片化林地4.2万亩,形成“规模化经营+科学管护”模式
金融创新:推出林权证质押“助林贷”、特色经济林信用贷在长治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盘活百万亩林地资源,通过集体经营、大户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带动等多种形式,让老百姓既长期得绿又短期获利。
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理顺林业产权关系与价值实现机制,绿水青山就能持续生金吐银。
五、未来之路,三产融合释放倍增效应随着新模式走向纵深,高质量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广东阳江林场的现代林业三产融合项目具有前瞻性示范意义——通过林分优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系统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2024年该场完成林分优化5200亩,培育257万株乡土树种苗木,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成为提质增效关键。阳江林场开展交趾黄檀修枝试验、红花天料木科技项目等研究,为科学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克拉玛依企业则通过水肥一体化、病虫害智能监测系统提升板蓝根品质,2025年种植规模将扩大至2万亩。
市场端也在持续创新。遂川县引进江西供销本草集团等药企,发展岗梅、枳壳订单种植;推动竹笋、蜂蜜等产品入驻“832平台”,2025年一季度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安徽则瞄准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打造“以竹代塑”先进省,发展竹缠绕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
当生态要素通过创新机制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林业的边际效益将持续扩展。晨
光初露,山西长治的连翘种植基地已是一片忙碌。一个老林农小心地拨开枝叶查看果实成色,他的手机不时响起合作社发来的药材价格信息。百里之外的森林康养基地,瑜伽爱好者们在松涛间舒展身心,林间弥漫着柏树与泥土的芬芳。同一时刻,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的电子屏上,皖南林场的碳汇交易数据正悄然跳动。
“碳汇+森林康养+林下中草药”模式正悄然重塑人与森林的关系:在安徽,林下经济年产值将突破650亿元;在晋城,林业产值将在2025年实现翻番;在贵州,479万株树木通过单株碳汇项目让1.2万户增收。
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翠色波涛,终成富民强国的金色希望。
克拉玛依的板蓝根基地只是全国林业立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林业发展迎来全新机遇,一种融合碳汇交易、森林康养与林下中草药种植的“三位一体”模式正悄然重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一、药材飘香,林下经济遍地生金林下经济的崛起绝非偶然。在长治市屯留区盘秀山的密林间,52万亩林地成为连翘、党参等道地药材的天然温床。当地药农穿梭林间,精心照料着这些“绿色不动产”,期盼金黄的连翘果实能带来丰收的喜悦。在长治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6.7万亩,26家加工企业将原料转化为党参口服液、酸枣仁浓缩液等高附加值产品。
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区则探索林药复合种植新模式。泰达绿化科技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已完成500亩天麻、天南星等林下药材示范种植,长势喜人。这些林药新模式最终将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
长治市的发展策略更显科学布局:平顺、壶关、襄垣三县专注林下种植;沁源、沁县、长子三县重点发展林禽、林畜、林蜂养殖;黎城、武乡等地则开发野生菌菜采集加工。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林下中药材4.5万亩,林下经济正向产业化、规模化加速迈进。
林下经济的蓬勃活力,正让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绿色银行”。
二、空气变现金,单株碳汇的创新实践贵州毕节市大方县的山路上云雾缭绕,村民老罗轻抚着杉树干上的白色编号牌,眼中满是欣慰:“管好这棵树,每棵树每年就有3元钱的单株碳汇,我家441棵树一年稳收1323元”。在贵州省的单株碳汇项目中,胸径5厘米的树木经科学测算,年碳汇量约10千克,按每株3元售给低碳践行企业。
这种创新模式将生态价值精准量化到每一棵树。截至2024年底,贵州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668个村12028户林农,开发林木479.8万余株,购碳资金总额突破1610万元。大方县单是此项目就为324户农户带来33万元年收益,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5.78%的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安徽则在省级层面构建碳汇交易体系。随着《安徽省碳普惠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即将出台,该省计划将19万亩林地纳入碳汇交易市场。在天津滨海新区,政府与排放权交易所合作制定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案,已开始将符合条件的造林面积纳入碳汇开发。
当每一片绿叶的呼吸都被赋予经济价值,护林增收的内生动力自然蓬勃生长。
三、康养兴起,森林释放疗愈新价值夏日的晋城陵川县棋子山森林康养基地,来自北京的退休教师林女士在林中瑜伽课后感慨:“在这片松林里深呼吸一次,胜过城市里十次理疗”。晋城市作为全国林业改革试点,正大力建设森林康养特色村和森林康养人家。计划到2025年打造一批标杆性康养项目,使林业产值翻一番。
天津市则瞄准“无形生态产品”开发。依据《绿色生态屏障区旅游专项规划》,当地计划开展森林康养主题景观利用活动,增加自然教育设施,形成“森林+康养+教育”的立体复合模式。在滨海新区官港森林公园等5个试点区域,“生态+文旅+体育”的融合探索已全面启动。
安徽池州市的“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竹林深处掩映着禅意十足的康养小屋。2024年安徽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在池州等5市县开展首批省级应用推广试点建设,同步完善道路、电力等配套设施。森林康养产业正成为安徽三个千亿级林业主导产业之一。
当城市人群在森林中寻求身心疗愈,生态资源的价值释放进入全新维度。
四、制度破冰,政策创新激活林业潜能林业新模式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坚实支撑。安徽在全国率先建立林地占补平衡制度,建成补充林地储备库2.8万公顷,结余指标1.7万公顷。通过《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等政策设计,建立指标交易、信用额度等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晋城市的改革更为系统深入:
林权改革: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
林票制度:开发数据交易平台,以林票作为碳汇交易和易地造林凭证
林地流转:遂川县森林生态运营中心整合碎片化林地4.2万亩,形成“规模化经营+科学管护”模式
金融创新:推出林权证质押“助林贷”、特色经济林信用贷在长治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盘活百万亩林地资源,通过集体经营、大户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带动等多种形式,让老百姓既长期得绿又短期获利。
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理顺林业产权关系与价值实现机制,绿水青山就能持续生金吐银。
五、未来之路,三产融合释放倍增效应随着新模式走向纵深,高质量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广东阳江林场的现代林业三产融合项目具有前瞻性示范意义——通过林分优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系统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2024年该场完成林分优化5200亩,培育257万株乡土树种苗木,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成为提质增效关键。阳江林场开展交趾黄檀修枝试验、红花天料木科技项目等研究,为科学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克拉玛依企业则通过水肥一体化、病虫害智能监测系统提升板蓝根品质,2025年种植规模将扩大至2万亩。
市场端也在持续创新。遂川县引进江西供销本草集团等药企,发展岗梅、枳壳订单种植;推动竹笋、蜂蜜等产品入驻“832平台”,2025年一季度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安徽则瞄准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打造“以竹代塑”先进省,发展竹缠绕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
当生态要素通过创新机制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林业的边际效益将持续扩展。晨
光初露,山西长治的连翘种植基地已是一片忙碌。一个老林农小心地拨开枝叶查看果实成色,他的手机不时响起合作社发来的药材价格信息。百里之外的森林康养基地,瑜伽爱好者们在松涛间舒展身心,林间弥漫着柏树与泥土的芬芳。同一时刻,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的电子屏上,皖南林场的碳汇交易数据正悄然跳动。
“碳汇+森林康养+林下中草药”模式正悄然重塑人与森林的关系:在安徽,林下经济年产值将突破650亿元;在晋城,林业产值将在2025年实现翻番;在贵州,479万株树木通过单株碳汇项目让1.2万户增收。
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翠色波涛,终成富民强国的金色希望。
文章来源:林业那些事儿
上一篇:达州:一碗武胜猪肝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