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物特写

宣汉县庙安黄孝权:一颗脆李撬动乡村振兴 书写产业富民“甜蜜篇章”

作者:日期:2025-09-14点击:


      在四川达州宣汉县庙安镇,说起“黄孝权”这个名字,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这位宣汉县水果协会副会长、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法人,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将一颗小小的脆李变成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带领八庙村从贫困走向小康,让脆李产业成为庙安乃至宣汉农业的一张“金字招牌”。

从副食店主到“脆李带头人”:一次探亲引发的产业革命

     上世纪末,黄孝权在庙安场镇经营着一家副食店,日子虽安稳却难有突破。2002年,一次乐山探亲之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发现当地种植的脆李效益可观,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意识到:这片土地或许能孕育新的希望。“当时就想着试试,反正失败了就当交学费。”黄孝权回忆道。他果断购买100株李树苗,在自家土地上开启试种。2004年,第一批脆李上市,以三四元一斤的价格热销,当年便获利两三万元,这成为他投身脆李产业的“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的黄孝权果断扩大规模。2005年,他将自家和流转的10余亩土地全部种上脆李,年收入突破10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然而,黄孝权深知:“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彼时,八庙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收入微薄,如何让脆李成为全村共富的“金钥匙”?这成为他日夜思索的问题。

突破困境:技术共享与合作社模式铺就共富路

      推广脆李种植之初,村民因风险顾虑不愿尝试,黄孝权遭遇“闭门羹”。村民对新兴产业疑虑重重,担心投入高、风险大。为打消顾虑,黄孝权做出大胆决定:无偿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从选苗、修剪到防病虫害,手把手教学;同时,他主动帮村民找销路、跑市场,甚至自掏腰包垫付收购资金。“那时候每天泡在果园里,嗓子都喊哑了,但看到村民逐渐接受,觉得值!”他回忆道。

      2011年,在村支两委支持下,黄孝权牵头成立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创新“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标准化管理,并与市场对接销售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这一模式如星火燎原,迅速辐射全村。为提升产业竞争力,黄孝权联合四川省农科院、县茶果站等机构,建立脆李示范区,聘请专家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培养本土农技人员38人,实现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科学种植让李子产量翻番,品质也更稳定。”村民郭巧凤感慨。如今,八庙村户户有果园,脆李种植达3500亩,其中青脆李1000亩、脆红李2500亩,年产量超2000万斤,产值突破600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全村年收入超10万元的大户达20余户。

延伸产业链:小果子撬动大产业

     黄孝权并未止步于种植。近年来,他推动“脆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庙安花果山创建AAA景区。春赏李花、夏摘脆李、秋品瓜果、冬观雪景,四季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合作社还投资建设游客中心、露营基地、脆李展示馆,配套停车场、观景亭等设施,让“卖果子”变为“卖风景”,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与此同时,黄孝权注册“庙安脆李”商标,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打开全国市场。2024年,脆李线上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与合作社成员共同探索脆李深加工。李子酒厂、果脯生产线、罐头车间相继落地,小小脆李变身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未来还要开发脆李文创产品,让李子文化也‘走出去’!”他对产业升级充满信心。

荣誉与责任: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航人”

     二十余年的坚守,黄孝权用实干赢得广泛赞誉。八庙村先后获评“四川省百强名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他本人也多次获评“优秀企业家”“脱贫攻坚带头人”。


      荣誉墙上,奖牌熠熠生辉;田间地头,他依旧忙碌如初。面对荣誉,他始终淡然:“这些称号是鞭策,更提醒我不能停下。”

     如今,黄孝权仍在田间地头忙碌,指导村民修剪果树、对接电商渠道、谋划新项目。他常说:“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但只要带头人敢闯敢干,就能带着乡亲们蹚出一条康庄大道。”在他的带动下,庙安镇脆李产业已辐射全镇2.28万亩,年产值超亿元,成为宣汉县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共同富裕的典范。

     采访中,黄孝权办公室墙上“天道酬勤”的书法格外醒目。从副食店主到产业带头人,从单户试种到全村共富,他用行动诠释了“敢闯敢试、利己达人”的奋斗精神。一颗脆李,不仅甜了村民的舌尖,更甜了他们的日子。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正是无数像黄孝权这样的“领航人”,以执着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甜蜜篇章”。

 宣汉县水果协会:伍福国






文章来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