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物特写

男儿勉自强 身残志更坚——访宣汉县晓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小龙

作者:日期:2025-08-20点击:

            男儿勉自强     身残志更坚

              ——访宣汉县晓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小龙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世事难料,可能上一年你还是人人艳羡的铁饭碗,春风得意,下一年你就变成了时代的眼泪,干涸在了历史之中;也可能前一秒你穷困潦倒,艰难求生,下一秒你就一朝成名,天下皆知。抓住时机你就是时代的弄潮儿,满不在意你就可能变成明日黄花。但时机这样的外部条件也仅仅是促使成功的其中一个因素,还要考虑个人的远见卓识和过人胆量,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功的概率恐怕是万里挑一,甚至是十万里挑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险中求胜,是千帆竞渡,万里征程。

        仅仅是个人成功便已如此难得,如果这个万里挑一的人要做的是致富带头人呢?再冒险一点,如果这个人甚至只是一个出身山村的残疾人呢?且看陈小龙的故事。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陈小龙是一位先天肢体残疾人,在高寒山区长大,7岁时便失去了母亲,生活艰苦。高寒山区交通闭塞,物资匮乏,经济十分落后。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渴望着能过上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那种渴望也在陈小龙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生计所迫,18岁的陈小龙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南下到广东打工。但现实不是热血动漫,身有残疾的陈小龙在他人眼中更不会是动漫主角。没有人需要一个残疾人为他工作,各种辛酸滋味陈小龙可谓是一一尝了个遍。换做常人恐怕早就“掩袖遮面垂泪,羞臊悲愤而去”,更有甚者,面对这种被所有人否定价值的境遇恐怕会产生轻生的想法。但陈小龙没有,他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失落有之,悲愤有之,但这些都拦不住他大步向前。工厂不用他,他就先找些苦工维持生计,再慢慢筹划。或许是上天对于勤勉坚韧者的嘉奖,陈小龙遇到了一位善心的老板收留他在煤气公司打工。就这样,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出于感恩,陈小龙这一留就是十年。但他始终认为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同时,陈小龙与家人联络时听闻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中许多耕地都荒废了。他又想起了记忆中乡邻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望,这种犹如实质的渴望在他心中下了一场小雨,淅淅沥沥的声响敲打着他的心弦,多年前埋下的种子生根发芽,一个叫做“返乡创业”的念头疯涨。于是,陈小龙辞了工作,返回家乡。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敢想敢干,是陈小龙第一抹人生底色。2013年回到老家后,陈小龙经多次学习考察,看到了发展水果产业的机遇,对标瞄准了宣汉脆李产业,立志让家乡荒芜的土地变成“花果山”。


         2014年,陈小龙投资30万元,在老家海拔700多米的峰城镇牙石村4组群众手中流转土地200余亩,发展宣汉脆李(脆红李、青脆李等)2万余株。这看起来短短两行数字实则包含了一份过人的胆量和奉献社会的善心:他放弃了平稳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抵押了房产,承担着常人不敢冒的风险。妻子的不理解,旁人的侧目,外界当看笑话与闹剧的调侃都没有动摇陈小龙的决定。其实,陈小龙想的再简单不过:创业成功,皆大欢喜,牙石村也有了发展的方向,脱贫致富的渴盼就能得到实现;创业失败,也算是经验与教训,还能为牙石村的发展方向贡献一次有益的探索,他最多不过换个更小的房子,生活更艰苦一些,人只要还活着就可以重头再来嘛。都是好处,他乐观地想。虚心承教,善于学习是陈小龙第二抹人生底色。陈小龙多次外出学习,请来专家老师指导,听从指导拿土化验,根据当地气候和地势选定品种进而购买等等,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员来办,不懂就学,而不是像有些承包方不懂还要拿腔调,事倍功半。来自甘肃天池的专家老师对这个谦逊善学的年轻人很是有好感,得知陈小龙的善举后更是感动,为他默默提供技术和物资支持,给陈小龙带来许多帮助,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就这样,陈小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家的利好政策支持下逐渐扩大规模。2016年8月,成立了宣汉县晓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成员26人,其中残疾人25人。2023年5月,为扩大经营规模,注册资金由原来的1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合作社成员由原来的26人增加到102人。该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按照“基地 合作社 残疾人”入股比例分红经营模式,吸纳贫困人口86人,贫困残疾人就业17人。2018年,在宣汉县残联的帮助指导下,陈小龙通过四川扶弱助残平台成功进入网上商城,并注册了“淘宝”和“京东”多家网店,定期将生态种植模式和果树生长情况都拍成视频或图片放在“线”上进行宣传推广。打开陈小龙的后台,随时可见来自广东、上海等多地客户不断刷新定购、批发等预约留言。

        2020年10月,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资200多万元,在板桥河村9组,原豆溪村4组流转土地200余亩,发展种植车厘子200亩。2021年9月,投资20余万元,流转峰城镇板桥村3组已建成的脆红李、蜂糖李100余亩,在陈小龙的带动下,峰城镇的宣汉脆李(包括蜂糖李)、车厘子产业基地规模扩大到1000多亩,经过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员、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甘肃省樱桃产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呼丽萍和宣汉县农业农村局茶果站高级农艺师伍福国等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目前生产管理有序推进,经营运转情况良好,年产值在600万元以上。2021年晓龙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了省衔接资金“股权量化”项目,为峰城镇板桥河村48名残疾人实施了“股权量化”,并于当年进行了资金分红,辐射带动周边村社100多户300多名残疾人,为残疾人增收就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创业,创造辉煌

        《资治通鉴》写道: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在这样一个企业存活率仅有4%-5%的社会,对陈小龙来说,如何发展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无疑是一大难题。“地转天旋,万事开头难;斗霜傲雪二十年,堂堂剑气尚寒。”面对困难,陈小龙最不缺的就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敢为天地先的拼劲。他多方考察,最终制定了“塑造品牌,紧跟科技潮流,产业链横向化发展”的经营方针。品质是品牌的基石,优越的品质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才能在硕果济济的市场率先出线,闯出品牌的信誉。陈小龙希望改变传统农民重数量而轻质量的思想,多次请专家指导种植,传授经验;多方比较,重视筛选种子的质量,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脆李的品质;引进先进农机,逐渐引入智慧农业模式,推进果园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品牌是扩大市场,增大附加值的需要。一个耳熟能详,令人信赖的品牌更具安全感,会增加消费者的好感。陈小龙紧跟时代发展,开展“互联网 ”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进行直播带货,利用主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粉丝拥护力扩大出售;另一方面,从果园耕作、播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制作小视频,让消费者看得到,吃得放心。2015年,在宣汉县残联的帮助指导下,陈小龙通过四川扶弱助残平台成功进驻网上商城,并注册了“淘宝”和“京东”多家网店,定期将生态种植模式和果树生长情况拍成视频或图片,放在“线上”进行宣传推广。而效果也是令人喜闻乐见的,打开陈小龙的后台,随时可见来自广东、上海等多地客户不断刷新定购、批发等预约留言。在打好产业基本盘后,陈小龙认为是时候扩大产业链条,谋求新发展了。他预计利用牙石村特有的高寒景观、独特的地势、气候以及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开展农家乐。


       在果园内饲养鸡鸭等牲畜,与果园互养互利,实现良性生态循环的同时可以开展高品质绿色走地鸡、鸭售卖业务,多管齐下,拓宽产业池。最终,经过陈小龙的不断努力,晓龙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现已吸纳会员100余户,产业面积达1700余亩,涉及牙石、板桥河、豆溪、仁义村等4个行政村,种植有青脆李、脆红李、蜂糖李、车厘子,在扣除初期创业投入资金后可稳定创收七八十万的年产值,并在明年有望跃入百万大关,切切实实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脱贫达30余户100余人。

               胸怀大爱,心系群众

          “从创业第一天开始,我就没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残疾人。健全人能做的,我多付出一些努力也能做到。”在陈小龙身上有一股倔劲,他说:“人的潜力无限,不开发就是废墟,挖掘就是一座‘宝藏’,包括残疾人。”就像他相信自己一样,他也相信残疾人也有自己的价值,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平台,一个机会去证明自己有能力支撑家庭、奉献社会,而不是别人眼里的累赘,其中一个典例就是冉隆国。45岁的冉隆国,是板桥河村贫困户,在一次机器操作不当后落下了肢体三级残疾,想要在外务工已变成天方夜谭。陈小龙在了解到他的实际困难后,主动将他招聘为合作社的工人,让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我自己是残疾人,深切地感受到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陈小龙真诚地说,合作社之所以取名为“晓龙种植”,就是想告诉残疾朋友要增强信心,发扬龙马精神,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有国家的好政策,有爱心人士的帮扶,再加上自己永不放弃的干劲,就一定能获得成功。陈小龙把残疾群众当家人,在扶残助残工作中先后荣获达州市“十大自强之星”暨“十大助残之星提名奖”、宣汉县2014年度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宣汉县2018年度“优秀残疾人康复协调员”,2020年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和四川省残联评为“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202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联合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四川省自强模范”称号,2022年10月宣汉县商务局评选为“宣汉县2022年脆李电商节直播大赛”一等奖,2023年2月被中国共产党宣汉县峰城镇委员会,宣汉县峰城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农业新型经营业主”,2023年3月荣获四川农业大学“天府头雁荟”第二届四川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演讲比赛三等奖,2023年1月被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明星”等系列的荣誉称号。


 

         而且先后多次获得县级“优秀网格员”等荣誉称号。由陈小龙创办的宣汉县晓龙种植专业合作社,2021年3月被中国审信核信企业信用评估中心,中国鉴优品质量认证中心,中国百行行百业市场调查中心评为“全国AAAAA级诚信经营示范社”、2021年5月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质示范区”、2021年6月被评为“四川省服务三农金牌合作社”,2021年12月被宣汉县农业农村局等9单位联合评选为“县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021年2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晓龙果甜”商标证,2023年4月宣汉县晓龙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纳入2023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陈小龙的合作社长期雇佣贫困残疾人7人,月工资1500元,季节性雇佣贫困群众40余人;在脱贫攻坚期间,陈小龙建设的果园带动当地农户86户、300余人脱贫致富;陈小龙还免费为35名贫困残疾人发放果苗5000余株,赠送化肥2吨以及价值3000多元的农用物资;在陈小龙的带动下,1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其中残疾人100余名。

         陈小龙曾被媒体称作中国的“小李子”,这既暗指了陈小龙带着乡邻种植脆李,带头致富做出的巨大贡献,更是对像李小龙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他朴实忠厚的劳动面孔又怎么称不上是“最美面孔”呢,这是远比皮相的俊美更为高级,更为深刻,更为永恒,也更令人心折。

         陈小龙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胆量,他的善心,他的坚毅与勇敢,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需要像陈小龙一样的行道人努力奔驰。面对众多的荣誉,陈小龙没有骄傲自满,他说:“我生活在伟大的新时代,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市残联的关心指导下,创业的梦想和信心永远支持我前进。乡村要振兴,产业要振兴,农村要富裕,我有信心和决心把产业做好,在做大做强做优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做带领残疾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                   (伍福国 撰稿)





文章来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