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产业未来可期——专访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王戈
现在,我国“以竹代塑”产业已形成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科技研发到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体系,势头可喜。
2025年是我国《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
竹子具有生长快、可再生、可降解等特点,具有替代塑料的天然优势。2022年6月,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中国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以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印发了《三年行动计划》。次月,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发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
竹资源丰富的城市,如浙江湖州、贵州赤水、四川宜宾、福建南平等,纷纷抢抓机遇,做大做强竹经济,科研创新方面也屡有捷报,“以竹代塑”倡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以竹代塑”这一新赛道目前发展态势如何?哪一类竹产品最具增值潜力?产业短板在何处,应如何破局?日前,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王戈就相关话题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
《瞭望东方周刊》:用一句话来描述“以竹代塑”产业的发展态势,你会用什么?
王戈:我认为“绿色朝阳产业”很合适。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国家。在全球已知的1642种竹类植物中,中国拥有857种,占比52.2%;2021年中国竹林面积达756万公顷。此外,中国还是世界竹产品生产与贸易第一大国。
中国对于“以竹代塑”的研究和产业发展,在全球处于领跑状态。
竹产品属于绿色产品,产业发展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大势。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是竹产品的重要消费国,但多数缺乏丰富的竹资源,也没有去研究“以竹代塑”技术;有些发展中国家有竹资源,却缺少技术。相比之下,中国既有资源又有技术优势,全产业链无“卡脖子”现象,竹产品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发展“以竹代塑”产业,也与“走出去”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相契合。成立于1997年的国际竹藤组织,是全球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竹藤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也是第一个将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目前拥有52个成员国,其中45个是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和其中大多数国家都开展了合作。
在文化层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国家。关于竹的确切记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发现了竹的象形符号,竹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在促进农民增收、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以竹代塑”产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竹子身上同时具备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材料兼具这4种特质十分难得。现在,我国“以竹代塑”作为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已形成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科技研发到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体系,势头可喜。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我国竹产业规模有多大?
王戈:我国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品类众多,竹制品已达1万多种,其中大部分都具有代塑功能,覆盖餐饮、家居、建材、纺织、汽车等10多个大的领域。全国现有竹加工企业1万多家,2024年竹产业产值约5000亿元,相比2021年的3820亿元,增长30.89%。近三年间,竹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每年都在22亿美元左右,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以上。
5000亿元的年产值规模,横向对比不算大。比如木材行业中,仅人造板这一细分领域,年产值就近8000亿元。
根据国家林草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到2025年要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超过1万亿元,现代竹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主要竹产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我国成为世界竹产业强国。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竹代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当前产业规模偏小、产量较低、成本较高、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为此,要有效提升“以竹代塑”动能、产能、效能,推动“以竹代塑”高质量发展。
目前来看,产能是三者中最大的短板。
《瞭望东方周刊》:产能为什么难以提升?
王戈:因为“以竹代塑”产业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和借鉴,不论是设备还是工艺,都需要原始创新。而不论哪个行业,从0到1的过程都是最难的。
国内的竹企业现在虽然能实现自我造血,但普遍规模不大,年产值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级别的占多数,缺乏资金搞科研创新,没有创新,就无法提升产能。要打破这种循环,需要国家前期大力扶持创新,等产业自我造血功能强了,靠自己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明确了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范围和标准,“以竹代塑”产品生产被列入其中的循环经济助力降碳项目。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以竹代塑”生产建设项目,可申请到最高达项目总投资15%、上限1亿元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但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还需要更大力度扶持。
业界期待,在科技攻关、税收、消费补贴等方面,“以竹代塑”产业能得到国家如同扶持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一般的大力支持。三者都是绿色产业,对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以竹代塑”产业亟待突破的困境是什么?
王戈:竹子砍伐和运输下山难,随着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急需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但这方面的设备供给和创新仍明显不足。
《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7月,国家林草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包括日用品类、工业生产类、建筑建材类、农林业生产类4个大类以及25项小类,在提升产能方面,哪一类最具潜质?
王戈:工业生产类最有潜力。
工业生产类的第一项是竹缠绕复合材料。这是以竹子为基材、以水溶性氨基类树脂为胶粘剂,采用缠绕工艺加工成型的一种环保生态材料,可以制成管道,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可降解等诸多优点。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生物基管道,是具有原创性的发明,由国家林草局竹缠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叶柃团队创新研发。2007年启动研究,2014年首条竹缠绕管道产业化中试生产线在浙江建成,2017年《竹缠绕复合管》国家标准发布。
目前,竹缠绕技术已建立起完整的工艺、标准、专利、示范工厂建设体系,获国内外专利授权3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0余项。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竹缠绕复合材料被定位为国家重点战略产业。
竹缠绕复合管道可替代塑料、钢材、水泥等传统管道,应用于水利、市政、交通等领域。仅水利管道这一细分市场,市场规模2万亿元以上,若竹缠绕复合管道能替代10%,那就是2000亿元。这种管道目前在全国已铺设500多公里,市场拓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若要大规模应用,需国家颁布政策鼓励,给予优惠补贴。
工业生产类中的竹质汽车内饰领域,市场潜力也非常大。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低碳化、轻量化、绿色化的需求,如何突破现有市场壁垒是下一步的关键。
《瞭望东方周刊》:《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后,“以竹代塑”领域出现了很多大动作,哪些令你印象深刻?
王戈:确实,这几年出现了很多大动作。比如成立国家以竹代塑创新研究院,发布《“以竹代塑”专项标准体系》,发布国际上首个“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等。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竹资源大省都制定了相关规划或行动计划,将“以竹代塑”作为推动本地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投资、金融等支持政策,如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建立“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机制、设立“以竹代塑”产业基金、开发“以竹代塑”相关金融产品等。

有的省份在省、市、县三级都出台了相关规划或行动计划。为推进相关工作,有的地方由当地政府一把手牵头成立领导小组。
比如,2024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以竹代塑”发展行动计划》,公布了安吉、龙泉、余杭等16个竹产业重点县,明确提出四大任务:强化产业生态培育,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强化应用场景拓展,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浙江省湖州市已从“以竹代塑”拓展为以竹代塑、代钢、代木等“以竹代X”产业,2025年印发《湖州市加快推进“以竹代X”实施方案》。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印发《安吉县“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3年内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以竹代塑”推广,推进竹制品在住宿、餐饮、商超、农贸市场、医药、快递等重点领域应用。
《瞭望东方周刊》:全国是否已形成竹产业地图?各地发展有何特色?
王戈:我国有17个竹资源丰富的省区市,但真正能形成竹产业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比如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因为竹子生长快速,需要大量水分,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各地发展各有特色,比如:在第三产业如竹林旅游、康养方面,浙江走在前列。
在第二产业竹加工领域,福建表现亮眼。2024年,福建竹产业总产值近1200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0亿美元,一根竹撬动千亿级产业,仅南平一市,竹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占全国1/10。
四川省的竹编很有知名度,该省的青神竹编、瓷胎竹编、渠县刘氏竹编、道明竹编都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内有很多非遗手艺人。
《瞭望东方周刊》:《三年行动计划》即将收官,接下来,你对国家层面在继续支持“以竹代塑”的举措方面还有哪些期待?
王戈:有三个具体事项的期待:
一是希望加大科研攻关方面的资金扶持。这三年来,国家级的科研攻关扶持资金为3000万元,希望未来有更多资金投入。
二是希望将竹工机械补贴纳入农机补贴。对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是有专项补贴资金的,若能将竹工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将有力提升竹工机械设备的质量。
三是希望竹产品在海关实现编码单列,能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这需要将竹产品从其他品类中分离出来,从而鼓励竹产品出口。
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事实上也对“以竹代塑”产业释放了非常积极有益的信号。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七方面重点任务,其中第四项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以竹代塑”产业完全可以在这一领域大展身手。不论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外卖餐盒、购物袋、吸管等快消品,还是沙发、桌椅、收纳柜等耐用家居用品,或是基建、建材领域的管道,都可以用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以竹代塑”产业同时满足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的建设需求,涵盖吃穿用住行五大领域,是中国特色产业。竹材越砍长得越好,合理采伐可用之不竭,各地应重视和鼓励“以竹代塑”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