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物特写

一位农技人的“花果人生”——伍福国与宣汉水果产业40余年的情缘

作者:日期:2025-09-14点击:

一位农技人的“花果人生”
 ——伍福国与宣汉水果产业40余年的情缘


     “要致富,荒山栽果树,找到伍技术准能富!”这句在四川省宣汉县流传40余年的顺口溜,道出了20万果农对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赞誉。2025年春,当62岁的伍福国结束在塔河镇大店村脆李产业发展现场指导后回到家中,他手机里仍存着500多个果农的号码,书架上摞着48本泛黄的果树栽培笔记——这是40年扎根大巴山革命老区的岁月见证。

万亩产业带:科技点燃致富星火 

        1982年,刚从达县农学院毕业的伍福国被分配到宣汉县红峰乡(原沿山乡)。面对贫瘠山地,他独创“理论—实践—总结—推广”四步工作法,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1999年,他带着草莓苗走村串户,在君塘镇立下“军令状”,住进农户家手把手指导试种。首年亩产突破250公斤,收入翻两番,农民口中的“草莓楼”拔地而起。如今,宣罗公路沿线10公里草莓带年产值超2亿元,成为“车在林中行、人在花果中游”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在品种改良中,他主导26个果树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18个适栽品种,推动宣汉脆李从“花多果少”到亩产2000公斤的蜕变。针对脆李流胶病、火烧叶等难题,他摸索出“一刷二灌三喷”防治法和“早打药、勤打药、细打药”防控技术,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庙安镇优果率从80%提升至90%以上,亩产增至2000公斤,果农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

论文写大地:技术扎根田间地头

       “这种下垂枝必须剪,千万别舍不得!”2023年庙安镇脆李春管现场,白发苍苍的伍福国跪在泥地里示范修剪。他独创“六好”管理法(清杂、剪枝、刷白、翻地、开园、防寒),每年开展12天“理论+实操”培训,累计培训果农10万人次,培养“土专家”360余人。

     为让技术“留下来”,他编写《宣汉脆李标准化生产手册》,建立“土专家+示范户”帮扶机制。南坝镇圣墩村覃发映夫妇在他的指导下,将10亩低产园改造成精品示范园,带动周边109户加入合作社。2020年疫情期间,他录制20期微课,帮助峰城镇残疾果农远程掌握疏花技术,手机成了24小时在线的“农技110”,年均接听咨询825次,被果农称为"比110更及时的贴心人" 。

2018年,宣汉县水果协会成立,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伍福国以专家身份深度参与,推动协会制定《宣汉脆李生产技术规程》《车厘子裂果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助力“宣汉脆李”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协会组织果农赴山东、重庆等地学习,引入电商平台,让“庙安西瓜”“黄金枇杷”等品牌走出大巴山,年销往全国20余个城市超2万吨。

退而不言休:战场永远在果园

      退休后,伍福国被宣汉县水果协会外聘为水果专家,宣汉县水果协会的“专家工作站”模式让他有了新阵地。他坚持“五个一”工作法:每月一次田间回访、每季一场技术培训、每年一本观察日记,每事一套解决方案,每年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正如他常说的:“果树不会退休,我的战场永远在果园。”2025年连续异常高温,柑橘异常落果,他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誓言“守护果农的‘幸福果’”。如今,宣汉茶果面积达10.5万亩,年产值突破15亿元,他培育的360名“田秀才”正续写着科技兴农的新篇章。

      翻开他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把根扎进泥土,才能听懂果树的心跳。”40年间,他走遍宣汉37个乡镇,用6000多个日夜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农技人的初心。        从青葱学子到白发专家,他让荒山变果园、让果农展笑颜,正如庙安镇果农黄孝权所言:“通过伍福国,我们看到了宣汉农业知识分子的脊梁。”









.

 

文章来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