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赋能

农机智能化,十大发展趋势开启农业新未来

作者:日期:2025-07-28点击:
      在未来农机发展进程中,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核心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成熟,农机正逐步摆脱对人工操作的依赖,向着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以智能拖拉机为例,它借助先进的传感器,能够实时、精准地收集土壤的湿度、肥力、质地等多维度数据,还能感知地形的起伏变化。基于这些丰富的数据,通过内置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拖拉机可以自主分析并做出科学决策,自动调整耕作深度、速度以及牵引力等关键参数。比如在遇到土壤肥力较低的区域时,它能自动加大施肥量;在面对松软的土壤时,会自动降低耕作深度,以避免过度深耕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这种智能化与自动化的融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还显著提升了作业的精准度和质量,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益。

 

      在播种环节,智能化与自动化融合的播种机同样表现出色。它能依据预先设定的程序以及对土壤条件、种子特性的分析,精确控制播种的深度、间距和播种量。通过搭载的智能监测系统,还能实时监测播种情况,一旦发现漏播、重播等问题,会立即自动调整,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被精准播撒在最合适的位置,为作物的良好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大数据驱动精准农业

      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正引领着精准农业的蓬勃发展。农机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载体,在大数据的驱动下,正实现从传统作业模式向精准化、智能化作业的革命性转变 。

      在日常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所搭载的各类先进传感器,就如同敏锐的触角,时刻收集着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土壤的酸碱度、肥力水平、温湿度,以及作物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多个维度。例如,在一片广袤的小麦种植区,智能农机在田间穿梭作业时,其配备的土壤传感器能够每隔一定距离对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精准检测,将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数据实时传输并存储。同时,安装在农机上的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能够对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捕捉小麦叶片的颜色变化、病虫害的早期症状等信息。

      收集到这些数据后,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和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农机可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精确计算出不同地块所需的化肥种类和施用量。在面对土壤肥力较低的区域时,增加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以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而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则适当减少施肥量,避免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灌溉环节,依据土壤湿度数据和作物的需水规律,精准确定灌溉的时间和水量。当检测到土壤湿度低于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时,自动启动灌溉系统,按照设定的水量进行精准灌溉,确保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同时避免过度灌溉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板结 。

      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农业,还能够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综合分析,预测作物的生长趋势和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保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农机作业数据与市场需求数据相连接,实现农产品的精准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

新能源广泛应用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在农机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传统燃油农机在作业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新能源农机以其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方向。

      电动农机是目前新能源农机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类别。它以电力为动力来源,在作业过程中实现了零尾气排放,极大地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在温室大棚等相对封闭的作业环境中,电动农机的环保优势尤为突出。电动旋耕机、电动植保机等设备的应用,不仅为农作物创造了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也有效保护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电动农机的续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充电时间大幅缩短,成本也在逐渐降低。一些先进的电动农机配备了智能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根据作业强度和电池电量自动调整功率输出,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

      氢能源农机作为新能源农机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同样备受关注。氢燃料电池技术能够将氢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农机提供动力支持。这种能源转换方式不仅能量转换效率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只产生水,真正实现了零排放。与电动农机相比,氢能源农机在大功率作业和长续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更适合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需求。目前,国内外一些企业已经成功研发出氢动力拖拉机、氢燃料电池联合收割机等产品,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试点应用。国内首台 5G 氢燃料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 ET504-H,以氢燃料为主、锂电池为辅,其智能动力系统能够根据载重不同提供不同供能方式,加氢 3 - 5 分钟即可达到续航 4 小时,最高作业时速可达 30 公里 。


      除了电动和氢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农机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太阳能农机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农机提供动力或电力支持。在一些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太阳能灌溉系统、太阳能杀虫灯等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风能农机则利用风力发电系统为农机提供能源,适用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如风力发电机、风力水泵等,具有运行时噪音小、污染低的优点。生物质能农机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生物质资源,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可用能源,如生物质颗粒、生物柴油等,作为农机具的燃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

      新能源在农机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农业生产目标,还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新能源农机有望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全球农业的绿色转型做出重要贡献 。

5G 赋能高效通信

      5G 通信技术性能卓越,为农机智能化发展开辟新路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5G 网络具备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高可靠和高安全性特点,契合农机通信多样需求。

      在农机作业时,5G 高速率可满足大数据传输,减少延迟,提升实时性,为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及时数据支持;低时延确保操作指令实时响应,避免操作失误,提高农业自动化水平;大连接能力能满足各类农机设备和传感器通信需求,实现设备协同工作,提升智能化水平。5G 还具有高可靠性,在复杂环境也能稳定运行,保障通信畅通;其安全性通过加密和认证机制,保护农机通信数据安全。

      实际应用中,5G 赋能的农机通信成果显著。河南兰考利用 5G 专网实现跨区远程操控农机,减少人力投入,提升作业效率与灵活性;连云港海州 “5G + 无人农场” 借助 5G 降本增效,还通过 5G 虫情探测器精准了解农田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多功能模块化设计

      在农业生产的广袤舞台上,多功能模块化设计正逐渐成为农机发展的关键趋势,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单一功能农机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

      多功能模块化设计通过巧妙的构思,将农机分解为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这些模块犹如一个个灵活的积木,可以根据不同的作业场景和农艺需求进行自由组合与更换。

      在播种环节,只需将播种模块安装在通用的农机平台上,就能实现精准播种;而到了施肥阶段,更换为施肥模块,农机便可以按照预设的参数进行精确施肥。这种灵活的功能切换,使一台农机能够胜任多种不同的作业任务,大大提高了设备的通用性和利用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

      以常见的拖拉机为例,采用模块化设计后,其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等都可以设计成独立的模块。在面对不同的农田条件和作物种植需求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轻松更换相应的模块。在山区等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作业时,换上适应山地地形的轮胎模块和动力增强模块,拖拉机就能在崎岖的山路上稳定行驶,高效完成作业任务;而在平原地区进行大规模作业时,则可以更换为更适合高速作业的模块组合,提高作业效率 。

      在联合收割机上,模块化设计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割台模块、分离系统模块、清理系统模块等都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和收割要求进行快速更换。在收割小麦时,使用适合小麦收割的割台模块和分离系统模块,能够确保收割过程的高效和精准;而在收割水稻时,更换为专门针对水稻设计的模块,收割机就能更好地适应水稻的生长特点和收割需求,减少粮食损失,提高收割质量 。

      这种多功能模块化设计,不仅提高了农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维护难度。由于各个模块相对独立,在进行维修和保养时,可以更加方便地对出现问题的模块进行更换和修复,减少了停机时间,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模块化设计还有利于农机的升级和改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只需更换部分模块,就能让农机具备更先进的功能,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 。

智能感知技术升级

      在农业生产领域,智能感知技术的升级正引领着农机智能化发展的新潮流。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农机设备中,这些传感器犹如敏锐的 “触角”,使农机能够实时、精准地感知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为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


      土壤湿度传感器在农业灌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干旱地区的农田里,安装了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农机,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含量。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的阈值时,传感器会立即发出信号,自动启动灌溉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水量进行精准灌溉。这样不仅避免了因过度灌溉导致的水资源浪费,还确保了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始终能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为作物的茁壮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

      温度传感器在农作物生长监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温室大棚种植中,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变化,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一旦温度超出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控制系统会自动启动通风设备或加热装置,调节大棚内的温度,为作物营造一个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冬季寒冷的天气里,当大棚内温度过低时,加热装置会自动开启,提升温度;而在夏季炎热时,通风设备则会及时启动,降低温度,确保作物能够在最佳温度条件下生长 。

      除了土壤湿度和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在农机的精准作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播种机中,压力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种子在播种过程中的压力变化,从而实时调整播种深度和播种量。当遇到土壤质地较硬的区域时,压力传感器会检测到压力增大,系统会自动增加播种机的下压力度,确保种子能够顺利播撒到合适的深度;而在土壤质地松软的地方,压力传感器则会感知到压力减小,系统会相应减少下压力度,避免种子播种过深,影响发芽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感知技术也在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迈进。一些新型传感器不仅能够感知环境参数,还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内置的人工智能算法,这些传感器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风险等,并及时发出预警。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感知系统,能够实现对农业作业环境的全方位监测和精准感知 。

农机共享经济兴起

      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农机共享经济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机共享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

      这些共享平台就像一座桥梁,将农机所有者与需求者紧密连接在一起。农机所有者可以将闲置的农机设备发布在平台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农户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平台上便捷地租赁到所需的农机,无需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设备,从而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在农忙时节,农户只需在共享平台上简单操作,就能快速找到附近可用的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避免了因设备不足而耽误农时的情况 。

      农机共享经济的兴起,显著提高了农机设备的利用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机设备的平均利用率仅为 30% - 40%,而在一些推行农机共享模式的地区,设备利用率已提升至 70% - 80%,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这不仅减少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还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农机的折旧和维护成本 。

      在山东德州禹城莒镇,向明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共享农机的优势,24 台收割机共享使用,在社长的统一调度下,昼夜不停作业,确保了村民小麦颗粒归仓和夏玉米应播尽播。在今年 “三夏” 生产中,禹城市通过统筹全市农机合作社资源,加强科技支撑和信息互联,实现了农用机械的共享共用,让每一台农机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业效能,为农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共赢 。

      农机共享经济还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共享农机,农户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先进的农业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宁远县,众多农户依托合作社的 “共享农机” 服务,开展规模化水稻种植。种粮大户黄海旺流转了 100 多亩田地,合作社提供的育秧、插秧、收割 “一条龙” 服务,让他轻松管理农田,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管理成本也显著节约 

      在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共享经济模式的日益完善,农机共享经济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农机共享平台将不断涌现,服务内容和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不仅涵盖常见的农机租赁,还可能包括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平台将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调度等技术,实现农机资源的更精准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政府也将加大对农机共享经济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农机共享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人机协作模式创新

      在农机智能化的浪潮下,人机协作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农机作业模式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随着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协作模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趋势,它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和机器的高效执行能力,实现了优势互补

      在新型人机协作模式下,农机操作人员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操控者,而是转变为农业生产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他们通过智能化的操作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远程监控农机的作业状态,实时获取作业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机的作业参数进行调整。在农机进行播种作业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实时了解播种机的播种深度、播种量以及行驶速度等参数,一旦发现参数异常,能够及时进行远程调整,确保播种作业的精准性 。

      智能化农机还具备智能辅助决策功能,能够根据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如土壤湿度、肥力、作物生长状况等,为操作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当农机检测到土壤肥力不足时,会自动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施肥方案,操作人员只需根据建议进行确认,即可完成施肥作业。这种人机协作模式,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还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一些大型农场中,人机协作模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多台智能农机在田间协同作业,形成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无人机在空中对农田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实时收集作物的生长信息和病虫害情况;拖拉机在地面进行耕地、播种、施肥等作业,根据无人机传输的数据,自动调整作业参数;联合收割机则在收获季节,根据作物的成熟度和生长状况,精准地进行收割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所有农机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了人机之间的高度协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

      在未来,人机协作模式还将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不断成熟,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机的作业环境,实现更加精准的操作和控制。利用 VR 技术,操作人员可以在办公室内,仿佛置身于田间,对农机的作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AR 技术则可以将农机的作业数据和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操作人员的眼前,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

      人机协作模式的创新,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

文章来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