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农联新闻

中国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从规划到实施的全程操作指南

作者:日期:2025-10-21点击:

1 三产融合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

      农业三产融合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产业边界,通过资源要素的跨界配置,实现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元价值拓展的转变。2025年,我国农业三产融合进入深度推进阶段,呈现出全链整合、科技赋能、业态创新三大特征,在南北不同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政策支持体系是推动三产融合的关键保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后续配套政策明确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与支持重点:

· 《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渠道,支持智慧农业能力条件建设。

· 中国人民银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针对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科技创新企业,提出建立差异化授信评估体系,适当提升信用贷款额度。

· 《辽宁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明确规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将乡村旅游和养老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区域差异化布局成为2025年三产融合的显著特征。南方地区依托其区位优势和技术先发效应,在数字农业和高附加值加工领域快速扩张;而北方地区则凭借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规模化种植和产业链整合方面寻求突破。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要求南北两地根据自身条件,科学规划产业融合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

2 南北区域差异分析与产业定位策略

      南方与北方由于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距离的差异,在三产融合的路径选择上需采取不同的策略。深入分析这些差异,找准产业定位,是实现高效融合的前提。

2.1 南北资源禀赋与产业选择

      南方地区以其水热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为特点,适合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同时,南方经济发达,城市群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为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提供了优质市场基础。在技术方面,南方智慧农业应用率较高,如浙江、湖北等地推广的"155立体养殖"模式,使人工成本降低30%-50%,产蛋率显著提升。因此,南方产业选择应侧重于:

· 精品农业:名优茶果、特色水产、高山蔬菜等高品质生鲜农产品;

· 数字农业:智能环控、AI疫病监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智慧农业技术;

· 农旅融合:观光农业、民宿经济、农耕体验等多元业态;

· 精深加工:生物提取、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加工领域。

北方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在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北方地区面临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不足等挑战,如北方在蛋鸡深加工项目中的占比不到30%。因此,北方产业选择应聚焦于:

 规模化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大宗作物;

· 现代畜牧:标准化养殖场、畜禽良种繁育;

· 仓储物流:大型冷链设施、仓储中心、物流枢纽;

· 初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加工、饲料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等领域。

表:南北区域农业特征与产业选择对比

2.2 产业定位方法与步骤

科学的产业定位是成功推进三产融合的基础,可按照"评估-选择-定位"三步法进行:

· 资源评估:全面盘点区域农业资源,包括耕地质量、水资源、气候特征、生物资源等自然禀赋,以及劳动力、技术、设施等要素条件。如诏安县八仙茶产业园充分利用当地茶叶资源和山地条件,建设加工厂房、仓库及管理用房。

· 市场分析:深入研究农产品消费趋势、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和潜在市场空间。南方地区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高端消费市场;北方地区则可瞄准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大规模人口聚集区。

· 产业链诊断:系统分析现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增值空间,找出断点、堵点,确定需要强化和延伸的方向。北方地区尤其需要弥补深加工短板,如河北规划产能领先但需加快蛋液、蛋粉等深加工项目建设。

· 精准定位:基于以上分析,确定适合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融合方向,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布局。

3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与产业融合实操

农业产业园区是承载三产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空间载体,其科学规划与建设是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的关键。2025年,南北区域的园区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分区布局、功能集成、绿色智慧"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

3.1 园区规划与分区设计

选址评估是园区规划的首要环节,需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理想的园区选址应具备以下特征:与城镇合理距离、便捷的内外交通、充足的水源和能源供应、良好的土壤和地质条件,以及一定的产业基础。如临泽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在产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以最大化发挥示范效应。

功能分区应按照"生产-加工-服务-辐射"一体化的思路进行科学规划,通常包括:

· 生产示范区:集中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如常山县辉埠镇农业特色示范园区对已复垦的耕地进行土地质量提升,并进行灌溉排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加工物流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包装贴标、仓储冷链等功能集聚。临泽县示范园新建2座总库容达5000吨的冷库、1栋果蔬恒温库,构建"生产-加工-检测-流通"全链条服务体系。

· 科技研发区:集聚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

· 综合服务区:提供行政办公、商务接待、信息咨询、产品展示、电商直播等配套服务。

· 休闲体验区:规划观光路线、体验农田、民宿餐饮等设施,实现农旅互动。
基础设施建设应按照"适度超前、共建共享"原则,重点建设:

· 道路系统:园区内部道路和外部连接线,如辉埠镇园区配套道路硬化,包括路面硬化及道路安全设施建设,里程约2km。

· 水利设施:灌溉系统、排水管网、蓄水池等,如辉埠镇建设蓄水池,临泽县示范园建设2座1万立方米蓄水池。

· 电力通讯:供电网络、通信基站、物联网基础设施,确保园区生产生活需要。

· 环保设施:污水处理、废弃物收集、资源化利用设施,实现园区清洁生产。

3.2 产业融合平台搭建

园区产业融合需要构建多层次平台体系,促进要素集聚和功能集成:

· 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产业研究院、技术中心、实验室等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如"中国蛋谷"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数据实时监控,蛋品合格率从90%提升至98%。

· 数字农业平台: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管理。浙江数智农业大会展示的智慧农机、农业大数据、供应链追溯系统等成为焦点,折射出我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步伐。

· 产销对接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商、社区支持农业等新型流通方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益。临泽县示范园依托与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 创业孵化平台:提供创业空间、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服务,吸引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入乡创业创新。

表:农业园区三产融合的关键系统与功能

4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的具体路径

农业三产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重构,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全面提升。2025年,南北区域应依据自身产业特色,通过"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的战略,打通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创造更多元的价值增长点。

4.1 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路径

      农产品加工是连接初级生产与高端消费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价值倍增的核心所在。南方和北方应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差异化的加工升级路径:

南方地区应发挥其技术密集和市场需求多样的优势,重点发展:

· 精深加工: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营养保持、功能强化等精深加工产品。如蛋品加工中的溶菌酶和壳膜蛋白提取,可作为天然抗菌剂应用于医药、食品保鲜领域,以及化妆品和保健品行业。

· 食品制造:面向都市消费需求,发展预制菜、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终端产品,实现从"原料输出"向"产品输出"转变。

· 生物科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农产品和加工副产物中提取高价值成分,如活性蛋白、多糖、抗氧化物质等。

北方地区则应依托其规模化原料供应的优势,重点发展:

· 初加工保障:大力发展粮食、果蔬、畜禽产品的烘干、储藏、保鲜等初加工环节,降低产后损失。如临泽县示范园建设的5000吨冷库,可有效延长农产品货架期。

· 主体加工:发展面粉、油脂、饲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工,提高资源转化效率。

· 副产物利用:加强秸秆、麦麸、果渣等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新材料、新能源、饲料等产品,实现全值利用。

在加工园区建设方面,应按照"集群化、生态化"理念,促进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共建能源、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形成循环经济模式。如诏安县八仙茶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建设茶叶加工厂房、仓库及管理用房,实现集约化生产。

4.2 流通体系与品牌营销策略

高效的流通体系和强势的品牌营销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关键环节。2025年,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消费升级,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着眼于:

· 冷链物流网络:构建从产地到销地的全程冷链体系,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临泽县示范园通过建设大型冷库,显著优化了园区营商环境,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 智慧物流平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物流路径,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 多元化渠道:建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社区菜店等多层次市场体系,实现农产品高效流通。

数字营销策略应包括:

· 电商直播:利用直播平台,开展农产品原产地直播,增强消费者信任和购买欲望。如临泽县示范园与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 社群营销:构建微信社群、会员制等私域流量池,培养忠实客户群体。

· 内容营销:通过短视频、图文等方式,讲述农产品背后的产地故事、生产工艺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

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价值的核心策略,应着力于:

· 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如诏安县八仙茶产业园依托当地特色品种,打造区域茶叶品牌。

· 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品牌,如河南的"德青源"品牌通过有机认证,售价较普通鸡蛋高出30%。

· 产品品牌:开发系列化、标准化的产品品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4.3 农旅融合与服务业拓展

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发展空间。2025年,农旅融合呈现出体验化、个性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发展应注重:

· 景观农业:打造四季可观的农田景观,如油菜花海、稻田画等,吸引游客观光拍照。

· 体验农场:开发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手工制作等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业生产过程。

· 乡村民宿:利用农房改造建设特色民宿,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一体化服务。

教育农业可通过:

· 研学基地:开发农业科普、自然教育、农耕文化等课程,吸引学生群体参与研学活动。

· 实训农场:为青年农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实践培训场所,培养农业后继力量。

康养农业则着眼于:

· 养生农庄:结合中医药和传统养生文化,开发药食同源、康复理疗等产品和服务。

· 休闲康养: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度假、养老、康复等服务。

如《辽宁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和养老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推动农业与文化、体育、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5 资金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

农业三产融合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参与主体多,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2025年,随着各类农业融合项目的增多,对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5.1 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

三产融合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三大渠道,需多元统筹,形成合力:

· 财政资金:包括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每个项目奖补资金总额1000万元)、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等。申请财政资金需严格按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计划和绩效目标。

· 金融资金: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建立的差异化授信政策,申请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金融产品。同时,可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等创新金融工具。

· 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三产融合项目。如温氏、中食世纪、益海晨科等头部企业纷纷在南方密集投建蛋鸡养殖项目。

在资金使用管理中,必须严格遵守负面清单制度,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市政道路、农村公路和绿化养护等与主导产业发展无关的一般性建设,不得用于人员工资、场地租赁、管理费、项目咨询费和论证评审费等一般性开支。

表:三产融合项目资金使用负面清单

5.2 风险识别与防控措施

三产融合项目面临诸多风险,需建立全面识别、动态监测、有效应对的风险防控机制:

· 自然风险:农业受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大。可通过建设防护设施、购买农业保险、应用智慧农业技术等方式降低风险。如广西北海市的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使77.7%受访户认为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 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容易导致收益不稳定。2025年上半年鸡蛋价格跌至2.67元/斤,创下近年来新低。可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价格保险、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多元化销售渠道等方式规避风险。

· 技术风险:新技术应用不成熟可能导致项目失败。应选择经过验证的适用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 管理风险:项目参与主体多,管理复杂。应建立清晰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利,同时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提升管理水平。

针对目前蛋鸡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风险,行业积极寻求通过智能化养殖和品牌化建设突破困局。如越来越多企业引入环控系统、AI疫病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疫病防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

      推动农业从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202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南方和北方地区应基于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选择差异化的三产融合路径。通过科学规划农业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旅融合等多元策略,全面提升农业价值链。同时,建立健全资金保障和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三产融合项目可持续发展。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消费持续升级,农业三产融合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唯有把握趋势、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元价值,实现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村环境的协同

文章来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