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策法规

央企“国储林”参与模式及典型案例

作者:日期:2025-08-26点击:

以下是当前深度参与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央企及其典型案例,涵盖生态修复、碳汇开发、产业融合等多元模式,展现央企在国家战略中的引领作用:

一、中国林业集团(中林集团)-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标杆

核心定位:国内唯一林业央企,承担国家木材战略储备与生态安全重任。

典型案例:

1.重庆城口县国家储备林项目

◦模式创新:采用 “林地流转 + 林下经济 + 碳汇开发” 全链条运营,通过 “政府 + 企业 + 村集体” 三方合作,整合 70 万亩林地资源,形成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的 “三变” 改革样本。

◦产业融合:在周溪乡龙丰村建设 1200 亩林下仿野生天麻基地,带动 40 名村民长期务工,户均年增收 3 万元。天麻菌材利用国储林采伐剩余物,实现 “以短养长” 循环经济。

◦碳汇突破:开发巫溪、城口两县 7.07 万公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预计 20 年减排 48.4 万吨 CO₂,成为重庆首个备案的国储林 “碳惠通” 项目。

1.福建三明 “林票 + 国储林” 改革

◦机制创新:全国首创 “国有林地入股 + 集体林地收储” 模式,破解林票 “发行难、定价难” 问题。通过林权证券化,将 5454 亩林地转化为 371 万元林票,林农可分红或质押融资。

◦科技赋能:依托国家林业草原国储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南川区试点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林改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6800 万元,碳储量提升 15%。

二、中国铁建 —— 智慧林业与产业升级示范

核心定位:基建央企跨界林业,推动 “林业 +” 模式创新。

典型案例:

1.四川成都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

◦生态修复:在 56.6 万亩区域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补种榉树、无患子等珍稀树种,对荒山采用矮化密植技术种植 3800 亩水蜜桃,未来将扩展至万亩规模。

◦产业延伸:建设智能温控大棚培育优质种苗,配套冷链物流中心和 “古驿森鲜” 品牌,推动桃胶、果酒等深加工,预计每亩经果林年产值超 1 万元。

◦就业带动:2000 多个作业点提供务工岗位,农民工日均收入 200 元,凉山籍工人吉次你合家庭年增收超 7 万元。

1.广西梧州龙圩区 PPP 项目

◦双储目标:投资 16.8 亿元建设 10 万亩 “储材 + 储油” 多功能储备林,推广油茶产业与森林康养,配套建设林下经济产业园和森林博物馆。

◦整村推进:整合分散林地资源,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使 6000 户林农直接受益,预计带动就业 1500 人,人均年增收 6000 元。

三、中国诚通(岳阳林纸)—— 碳汇交易与国际化布局

核心定位:以 “浆纸 + 生态” 双轮驱动,打造林业碳汇头部企业。

典型案例:

1.湖南岳阳国家储备林项目

◦模式创新:通过 “政府搭台 + 林农出资源 + 企业开发” 机制,流转 8 万亩林地,使 6000 户林农年均增收 1884 元 / 户,同步建设 3.15 万亩华山松松子基地,延伸加工产业链。

◦碳汇出海:与加蓬三利木业合作开发 85 万公顷森林碳汇,探索国际碳信用交易,成为国内首个在非洲布局碳汇的央企。

◦技术突破:自主研发激光雷达碳汇计量系统,精度达 95%,支撑全国首批 CCER 林业碳汇项目公示,年碳汇收益覆盖 10% 投资成本。

1.浙江、甘肃等省碳汇开发

◦全域布局:在浙、湘、鄂等 10 省签署 4150 万亩碳汇开发协议,开发林业、农田、草原多类型碳汇,2024 年碳汇交易量突破 100 万吨。

◦金融创新:发行全国首单竹林碳汇收益权证券化产品,规模达 5 亿元,推动碳汇资产向资本转化。

四、中国电建 —— 生态治理与林业现代化实践

核心定位:基建央企跨界林业,探索 “水利 + 林业” 协同模式。

典型案例:

1.福建三明尤溪县国储林项目(二期)

◦技术整合:联合体中标 44 亿元项目,涵盖 51.4 万亩林地改培,应用土壤改良、智能灌溉等技术,类比水环境治理经验提升地力,项目期内预计固碳量年增 2.8 万吨。

◦产业融合:分区域规划,山区发展森林康养,丘陵区推广 “以竹代塑” 产业,配套建设 30 公里林区智慧管护道路,实现 “生态 + 基建” 联动。

1.云南、新疆碳汇监测项目

◦科技赋能:数科公司中标河北省全国最大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应用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构建 “数字森林” 系统,碳储量监测精度达 90% 以上。


五、中农山水(央企控股)—— 东南林区资源整合样本

核心定位:央企子公司专注林地收储与产业运营。

典型案例:

1.福建漳平国储林项目

◦资源盘活:首期收储近 2 万亩林地,通过 “企业 + 村集体” 模式流转经营权,计划开发碳汇交易与林下黄精种植,预计带动 500 人就业。

◦政策衔接:结合福建林票制度,探索 “林地入股 + 碳汇分红” 机制,目标实现 “不砍树能致富”。

六、模式总结与央企贡献

1.技术引领:中林集团、中国铁建等引入激光雷达、AI 病虫害识别等技术,使管护效率提升 40%,碳汇计量精度达 95%。

2.全周期运营:中国诚通、中国电建通过 “投建营” 一体化,如岳阳林纸将浆纸生产与碳汇开发联动,降低全周期成本 30%。

3.社区共建:重庆城口、四川龙泉山等项目通过 “林地流转 + 劳务用工 + 产业分红” 三层收益,使农户从生态保护的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受益者。

4.金融创新:中林集团、中国诚通探索碳汇 REITs、碳汇收益权保险等工具,破解融资难题,2024 年央企主导的碳汇交易额占全国 30% 以上。

这些案例表明,央企正从单一工程建设者升级为生态价值综合运营商,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碳汇交易规则、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推动 “国储林 +” 模式在更大范围复制,为 “双碳” 目标与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路径。





 

文章来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