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达州市农联会[农耕文化研究院]宗旨》
[前言]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哲学思想、民俗活动、生态智慧、深耕细作、销售和售后服务、物质载体七大核心内容,涵盖从耕作培育技术到精神价值的全方位文化形态。

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业农耕文明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而且孕育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从农业技术、农田水利、农民生活以及农业文化等方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农耕生产中的无限智慧和辉煌成就。毋容置疑,以个人为主体的“巴掌田”、“皮带田”以及刀耕火种现象也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时至今天的规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进程。

农耕文化的定义与精髓: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文化总和,其精髓可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求精、和谐”十个字,农耕文化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道德准则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什么是“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契合,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两者合为一体。春秋战国时子思、孟子首先提出这种理论。“天人合一”力求探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彼此的和谐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唯物亦是唯心的观点,但中国农村一直是靠天吃饭,这毋容置疑。直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也脱离不了。这就是天意与人事的体现,而融合“三才”则靠人之无限智慧。
[农耕文化研究院研究范围]
一、研究农耕文化有其丰富多彩的内涵意义。关于天地人,也就是“三才”之说,最早起源于《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其核心思想是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构成宇宙运行的基本框架。天道主阴阳变化,地道主柔刚特质,人道则以仁义为准则。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亦在此理中运行。
二、研究农耕文化体系应该做到:节用观(用养结合);地宜观(因地制宜)。耕读传家的价值传承以及民俗文化载体。春耕秋收等农事节庆、祭祀活动(如社稷祭祀)等。
三、古代农耕文化颂扬躬耕劳动的歌声(如《吕氏春秋》记载的“邪许”呼号)与山歌(如《诗经》中的《周南·芣苢》)是音乐与劳动结合的早期形态。通过矫健郎君与俊俏美女协作,“采桑女一路欢歌”等场景,将劳动节奏与歌声融合。 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一系列歌咏、诗歌朗诵(如山歌对唱)并不时邀请达州市各艺术合唱团来企业、山庄、农家乐,用城乡结合方式开展娱乐活动。
四、用视频影像 (Video)的方式,用民歌、秧歌、地方戏曲等乡土艺术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农村企业生产的土特产品以及优质蔬菜瓜果,包装上档次,增强品牌意识,弘扬农村企业家精神。
五、推崇推广特色民居建筑(如四合院、土楼)与村落布局智慧。宅院村落布局理念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十里八乡建设具有农耕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农家乐园,将旅游、销售、吃喝玩乐、采摘蔬菜瓜果活动融为在欢乐行一体之中。
六、物质循环利用体系(如秸秆还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林复合系统),水土保持技术(圩田、砂田),保土留失,植树造林。
七、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讲解古代农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具有农业遗产文化特征的现代价值。农耕文化通过历史记忆承载、生态伦理启示、乡村治理借鉴三大维度持续影响当代,其“守望相助”的劳动协作传统为现代合作社提供文化基因,生态智慧指引着绿色农业发展。
八、农业技术的创新。中华五千年的农业文明延续至今,得益于中华民族对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古代,中华民族创造了多种农业工具,例如犁、耒、镰刀风车等等,这些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同时,中华民族还发展了丰富的农作物品种,改进了农田的耕种和管理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稳定从而进步到现代农业。
九、农田以及经济作物的发展与建设,是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实施田间排灌、灌溉等水利措施,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例如,古代的周公旦开凿的成湖、成灌灌溉工程以及蓄水池、水车等水利设施的发明与应用,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水源。
十、发扬优秀农耕传统文化是研究院的责任和义务。农耕文化的进程一直伴随着农民生活的变迁,同时发扬光大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它包括农事、农具、农艺、农俗、农时、农历、农作物等文化内容,这是中国目前为止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以“男耕女织” “耕读传家”为代表的华夏五千年农业文明使得农民的生活不断发展和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农村产业化的推动下,农民从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中解脱出来,转而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中。

[结束语]
农耕文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人民对土地的崇敬和对农耕的重视贯穿了整个历史。《孟子》提出的“君子以稼轩下食,德行修明”就体现了农耕文明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农耕文明也对中国的文学、诗歌、戏剧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以農為本,崇尚田園生活,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农耕的描写和赞美,如《唐詩三百首》中的许多作品都以农事为题材。此外,农耕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宗教、民间传统等方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人民对土地的眷恋和讴歌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去伪存真,去其糟泊,犹如土地需要深耕细作。农耕文化研究任重道长,意义深远,题材广泛,它延伸着农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条,同时它也为农村企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等特色产业开启指导风向标。
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共创辉煌。
(达州市农联会农耕文化研究院)
2025年8月21日









浅谈《达州市农联会[农耕文化研究院]宗旨》
文//覃名翀(巴山夜话)
文章来源:
